第239章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_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笔趣阁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39章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39章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第239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一想到圆明园即将被英法联军洗劫,各朝古人无不感到痛心。

  虽说圆明园是大清朝廷建造的,但圆明园里面的珍宝大部分都是他们时代传承下来的。

  现在珍宝传到大清朝廷手里,却没有那个能力保护好各朝的珍宝。

  以至于他们时代的珍宝被敌人洗劫一空,成为了异域番邦的战利品,被摆放在大英博物馆供人参观。

  对于大清朝廷的无能懦弱,各朝古人感到气愤,责怪清政府没有保护好珍宝。

  对于海外敌人的强盗行径,各朝古人谴责之余深感悲愤,痛骂外国强盗抢走了他们珍贵的宝物。

  咸丰看到弹幕上各个朝代的人对自己口诛笔伐,硬是一个字也不敢反驳。

  圆明园在自己掌权期间被敌人烧毁,他也深知罪孽深重,只能默默承受大家的愤怒。

  苏晨说到咸丰派人去和英法联军谈判时,喝了口水缓了缓,继续往下说。

  “英法联军打到天津,拿下大沽口炮台。”

  “迫于形势,咸丰不得不派出桂良、花沙纳、齐英去和英法谈判。”

  “而当齐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欺骗朝廷的事情败露后,就被咸丰赐死了。”

  “唯一富有谈判经验的齐英死了,没有谈判经验的桂良和花沙纳就如同咸丰预想的那样,被英法美俄代表拿捏得死死的。”

  “对其所开的条款根本不敢磋商,连一个字都不敢更改。”

  “6月13日,东阁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纱纳首先与沙俄驻华公使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

  “在这个条约签订的前一天,沙俄还逼迫黑龙江将军签订《瑷珲条约》。”

  “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近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给了沙俄,并将乌苏里江以东近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为了中俄共管区。”

  “五天后,桂良、花纱纳与美国驻华公使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6月26日和27日,桂良和花纱纳分别与英国代表和法国代表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这四个不平等的条约大致可以归纳为八条,总之就是毫不保留的同意了对方一切要求,让对方赚了个盆满钵满。”

  “四个天津条约签完后,英、法、俄、美公使都很满意,于是各自撤兵回国邀功去了。”

  嬴政:咸丰到底是怎么想的,割地赔款的条约签得如此爽快,之前又为何要和敌人大费周章?

  他完全被咸丰的迷惑操作搞蒙了,不知道咸丰脑子在抽什么风。

  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也能轻而易举的签订,简直是昏聩至极,骂一句愚蠢都算轻的。

  更加离谱的是,居然就这么把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给了沙俄。

  这在他看来,完全无法理解,咸丰是怎么敢的,难道就真的不怕大清子民的怒火吗?

  要知道他统一天下,整个大秦的领土面积有360万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咸丰不声不响的就把大秦六分之一的领土面积划给了沙俄,全程沙俄没有费一兵一卒就白白得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他被咸丰愚蠢的行为气得不轻,完全无法理解咸丰的谜之操作。

  要是说沙俄出兵打败了大清朝,清朝割让了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

  可自始至终,沙俄都没有出兵的迹象,就这样仅凭口舌之力获得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他一直知道清朝皇帝昏聩无能,可如今咸丰白送领土的行为,让他深刻的见识到清朝皇帝的昏庸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地步。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很奇怪,这么多不平等条款,为什么大清签得如此爽快?”

  “如果这些条款可以轻而易举答应的话,那先前为何又要为了条约的事跟英法周旋了十几年呢?”

  “答案很简单,这些条约都是桂良和花纱纳自作主张签订的,根本没有得到咸丰的同意。”

  “当桂良等人在天津被四国公使拿捏时,北京城内的主战派官员和主和派官员正在扯皮。”

  “主战派主张打,主和派主张谈。”

  “但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未曾想过全盘同意列强提出的要求。”

  “比如允许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当时几乎所有清朝官员都不同意,要求一切跪拜礼仪,遵照大清制度。”

  “所以当咸丰看到桂良带回的4份天津条约时,整个人直接就蒙圈了。”

  “见皇帝生气,桂良脑瓜子转得飞快,马上说这些都是城下之盟,权宜之计罢了,等敌人撤走后咱们就赖帐。”

  “咸丰被桂良一通忽悠,觉得言之有理,这事儿也就这么翻篇了。”

  “事后为了避免列强报复,咸丰从前线调回了科尔沁亲王,令其到天津备战。”

  “科尔沁亲王到了天津后,征召数万民众修建炮台,安置拦河设备,阻止敌舰深入,又集结了14000精兵加强巡逻。”

  “1858年12月,沙俄首先找上门,要求换约,确认先前允诺的各种利益条款。”

  “咸丰派人一通忽悠,沙俄使者表示半年之后再来。”

  “半年后,英法美三国公使组团上门提出换约要求。”

  “咸丰这一次故技重施,英法公使见清政府隐约有赖账的意思,便决定动武。”

  刘彻:也难怪清朝连数千人的英法联军都打不过,连臣子和皇帝都如此愚蠢,怎么可能是敌人的对手呢?

  大清臣子的愚蠢行为完全惊掉了他的下巴,他就没有见过如此愚蠢和胆大的臣子。

  咸丰皇帝让臣子去和敌人谈判,可结果倒好,臣子像是蠢货一样全盘接受了敌人的条件。

  不仅答应了敌人的漫天要价,还白纸黑字的签订了条约。

  更加可笑的是,还要说什么权宜之计,等敌人撤走后就赖帐。

  要知道大臣和敌人谈判,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颜面。

  结果可倒好,前脚签订条约,后脚就不认账,这完全把一个国家的脸面丢在地上任人践踏。

  大臣的愚蠢卖国行为,不仅没有被咸丰治罪,居然还能得到咸丰的认可。

  只能说不管是大臣,还是皇帝,都是昏聩至极,被敌人按在地上摩擦也属正常。

  最令他可笑的是,清朝大臣和沙俄签订的条约,把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白送给对方,还把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置为中俄共同管辖的领土。

  白纸黑字签订的条约,即便清朝想要赖账,沙俄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

  双方的实力对比很清楚,沙俄的实力远比大清强得多。

  在自身实力远不如敌人的情况下,条约一旦签订,所有的主动权都在敌人手上。

  敌人完全可以凭借武力强行执行条约的内容,合理合法的占据这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且别说是这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这40万平方公里的共管区领土最终也会被沙俄侵吞。

  一想到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清朝白白送给沙俄,他就对清朝气愤不已,仿佛割让的是他大汉的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舰队抵达大沽口炮台海域,于下午3点突破了清军的第一道防线。”

  “清军战前准备充分,当联军舰队准备突破第二道防线时。”

  “清军部署在大沽口两岸的炮台火力全开,将联军舰队打得是狼狈而逃。”

  “首战失利,英法联军调整攻击方向,出动1000步兵乘坐小船登陆作战。”

  “不过清军在陆地上也有准备,当联军冲上岸后,马上又遭到清军的炮击。”

  “这两场战斗下来,英法联军总共有4艘军舰被击沉,6艘被击伤,93人战死,385人负伤,而清军损失32人。”

  “前方报捷,而且是货真价实的胜利,咸丰一下子就精神了,随即也产生了飘飘然的心态。”

  “一些大臣的心态甚至比咸丰还要飘,扬言乘胜追击,推翻之前所有不平等条约,收复香港。”

  “6个月后,英法联军卷土重来。”

  “这一次英国出兵12000,法国出兵7000。”

  “咸丰得知消息后,下令加强戒备,防备英法反击。”

  “1860年3月8日,英法联军抵达香港。”

  “正式开打前,英法联军一起向咸丰开出最后通牒,并提出三点要求,要求还是老生常谈。”

  “面对列强的要求,咸丰还算比较清醒。”

  “咸丰给出的回复是钱可以各家赔偿100万两白银,但是道歉和换约没得谈。”

  “相比于咸丰,以科尔沁亲王为代表的主战大臣就更激进了,一条也不答应,不服就干。”

  李世民:实在无法理解咸丰的脑回路,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还要赔偿100万两银子给敌人,怎么看着和宋朝那些窝囊皇帝有些相似。

  他没有搞懂咸丰皇帝的操作,不明白一边对敌人强硬,又一边上赶着赔偿100万两银子给敌人是什么操作。

  清军最后被英法联军打得丢盔卸甲是一定的,可在正式开战前的咸丰皇帝显然是不知道的。

  按照咸丰之前一系列的行为来看,咸丰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很强硬,根本就没带怕的。

  再加上六月份的双方战争,清军可谓是大获全胜,咸丰都飘了。

  在这种情况下,咸丰不应该对英法联军最后的通牒予以更加强硬的回击吗?

  怎么最后还怂了,要给英法双方各自赔偿100万两白银?

  一想到清朝的皇帝和大臣从始至终都是稀里糊涂的,他也就理解了咸丰莫名其妙的决定。

  “英法两国公使也随即正式对清朝宣战,1860年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

  “5月到6月,英军占领大连湾,法军占领烟台。”

  “由此英法联军封锁了渤海湾,并以大连和烟台作为攻击天津的前进基地。”

  “7月,英法联军173艘军舰17000人抵达天津大沽口。”

  “得知敌人来了100多艘军舰,科尔沁亲王自以为是的认为洋人擅长海战,不擅长陆战。”

  “如果把英法联军引到舰炮射程之外,打陆战肯定可以一战歼之。”

  “于是清军在开战之前便放弃了大沽口北面的北塘口,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然而,事实证明,无论是打海战还是打陆战,清军在列强面前都是渣渣。”

  “8月14日,英法联军攻击塘沽,清军惨败。”

  “而联军的死伤可以忽略不计,仅仅1人死亡,15人受伤。”

  “塘沽失守后,科尔沁亲王带着大沽口南岸的清军往天津方向逃跑。”

  “北岸的1000多清军在直隶提督的指挥下坚守不退,英勇抗击,在打死英法联军62人,打伤349人后,最后全部壮烈殉国。”

  “8月21日,科尔沁亲王逃至天津。”

  “但天津无险可守,科尔沁亲王随即继续撤退,决定在通州附近与联军决战。”

  “8月26日,联军攻占天津,并建立傀儡政府进行管理。”

  听到直隶提督壮烈殉国,咸丰难得的露出一丝欣慰,终于是找回了一丝颜面。

  从主播讲述清朝晚期的历史开始,各朝古人对他口诛笔伐,铺天盖地的弹幕就没有一句好话的。

  他现在也从主播口中知道了自己后面的表现,对于各朝古人的指责无从辩驳。

  他堂堂一大清皇帝,如今却要被无数人责怪,要说不难过是不可能的。

  但好在英勇抵抗敌人,壮烈殉国的直隶提督,替他挽回了一丝颜面,他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见英法联军有长久停驻天津的打算,咸丰再次派出桂良进行谈判。”

  “桂良见到联军代表后,无条件接受所有要求。”

  “即在天津条约的基础上再增加400万赔偿,并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谈判结束后,桂良回去禀报。”

  “但由于咸丰认为英法联军云集天津,北京的安全无法保障,便要求联军先退到大沽口,然后再谈判。”

  “很显然英法联军是不会主动放弃天津的,所以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

  “英法联军一面与清政府谈判,一面加紧备战,为攻打北京做准备。”

  “9月9日,咸丰表示自己将御驾亲征,借以激励士气,安定人心。”

  “但到了第二天,咸丰却派怡亲王载垣和兵部尚书去往通州取代桂良,与联军代表议和。”

  “谈判期间,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议和再次破裂。”

  “怡亲王回去复命之前,接到咸丰手谕。”

  “大意就是说联军代表是联军的谋主,算是首恶,有必要的话要抓起来。”

  “当时的通州是清军的控制范围,见皇帝要求逮捕联军代表,怡亲王随即命令科尔沁亲王将联军代表等39人逮捕。”

  “抓了联军代表以后,怡亲王给咸丰报捷。”

  “大意是说联军代表善能用兵,英夷法夷听起指使,现在被擒,英法联军必定大乱。”

  “在怡亲王看来,联军代表是很大的官员,类似于军师,联军的诸葛亮。”

  “活捉了联军代表,英法联军必会军心大乱,不战自溃。”

  “然而实际上,联军代表只是一个精于翻译的外交官罢了。”

  赵匡胤:大清的皇帝和大臣都是在干什么,为什么朕看不懂他们的操作?

  咸丰周而复始的谜之操作完全把他看蒙了,他实在是无法理解堂堂一朝皇帝办起事来稀里糊涂的。

  先是派大臣去谈判,谈判完后,又要反悔,要求再谈判。

  想要御驾亲征攻打敌人,可结果又撤换大臣和敌人议和。

  结果谈判又陷入争执不下的情况,最终导致谈判破裂。

  最后更是不惜激怒敌人,让大臣去抓捕敌人的使者。

  一通反复无常的操作下来,他是无法理解咸丰的想法的。

  可能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昏聩至极的统治者,才致使大清最后的惨败吧!

  “9月18日,也就是联军代表被逮捕的第二天。”

  “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在拿下通州之前,英法联军与清军在张家湾大战一场。”

  “此战清军总兵力超过3万,其中有一万人是蒙古骑兵,英法联军兵力4000。”

  “张家湾这地是一片平原,十分的开阔,非常适合蒙古骑兵发动冲锋。”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以一万蒙古骑兵配上2万后援,对战4000敌军。”

  “如果是在冷兵器时代,那样的战斗是必胜无疑的,科尔沁亲王的部署没问题。”

  “但问题在于当时不是1260年的蒙古骑兵纵横天下的时代,而是1860年热兵器成为战争主流的时代,所以这场战役没有悬念。”

  “开战之后,英法联军首先发动进攻,科尔沁亲王派遣骑兵包抄英法联军的侧翼。”

  “当蒙古骑兵冲入战场后,立即遭到联军枪林弹雨的打击,瞬间倒下一大片。”

  “科尔沁亲王看到骑兵损失惨重,决定撤出骑兵,以步兵接防。”

  “可是骑兵后撤时,由于马匹受惊,竟然冲向了后面赶来的步兵队列,于是清军的阵脚顿时大乱。”

  “联军抓住时机,先以炮火猛攻,最后发起步兵冲锋,打得清军瞬间全线崩溃。”

  “整场张家湾之战下来,清军死伤1000多人,英法联军仅损失30多人。”

  “拿下通州后,联军司令部给士兵一天时间抢劫,以此作为对清军逮捕联军代表的报复。”

  “趁着联军在通州烧杀抢掠的空挡,科尔沁亲王率军退守八里桥。”

  “这里离北京只有30里,是北京最后的屏障了。”

  各朝的皇帝对于英法联军最后胜利没什么好意外的,可还是被英法联军惊人的战果震惊到了。

  1万蒙古骑兵配上2万后援,对战4000英法联军,最后以英法联军大获全胜告终。

  各朝的皇帝震惊的是,英法联军在人数劣势下取得胜利也就罢了,居然仅仅损失30多人就打得蒙古骑兵全线崩溃。

  他们身为皇帝,最是清楚草原民族骑兵实力的强大。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经常被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对此毫无办法。

  游牧民族凭借强大的骑兵不断侵袭中原地区,对每一个中原王朝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可以说游牧民族的骑兵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噩梦,可现在居然在英法联军的枪林弹雨下毫无还手之力,这对他们皇帝心中的冲击可想而知。

  “9月21日,8000英法联军抵达八里桥,其中参战部队约6000人,配有27门主力火炮,清军兵力近3万人。”

  “当天上午双方展开对战,蒙古骑兵首先发起冲锋,至于冲锋的结果可以说是张家湾之战的翻版。”

  “当时一名法国军官记载了战场情况,炮火枪战像打不倒清兵似的,甚至有时冲到大炮前30米。”

  “不过炮火变得更加密集猛烈,将他们一一打退。”

  “清军在连续的英勇冲锋下,曾一度打得法军步兵几乎要支撑不住,几个阵地竟然让部分勇敢的清军官兵冲入。”

  “但是清军渣到极致的肉搏能力,使其在近战中根本占不到便宜。”

  “几轮冲锋下来,清兵骑兵要么被法军的枪炮打死,要么被法军的刺刀捅死。”

  “当法军与清军对战时,英军用火炮攻击清军的步兵阵地。”

  “并派出锡克骑兵以标准的欧洲式枪骑兵冲锋,对蒙古骑兵发动冲击。”

  “这场骑兵与骑兵的对阵,不擅长近战的蒙古骑兵完败。”

  “据一名锡克骑兵事后的回忆,他们只是很难抓到,一旦抓到了,就造不成什么伤害。”

  “一名英国军官也说过类似的话,双方相撞后,蒙古骑兵被砍翻一片,看起来就像在打保龄球一样。”

  “武器装备不如人,兵员素质不如人。”

  “就连一向自认为是杀手锏的蒙古骑兵,也被英法联军的骑兵如同砍瓜切菜一样砍翻。”

  “如此糟糕的战斗力,根本就没有取胜的可能。”

  “最终在英法联军的进攻下,清军惨败撤退,英法联军占领了八里桥。”

  “根据事后盘点,英法联军的损失在30到50人左右,清军的损失在1200到3000人左右。”

  朱棣:这个欧洲式枪骑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居然如此厉害,打得蒙古骑兵丢盔卸甲。

  蒙古骑兵有多么厉害,他最清楚不过,要不然也不会接二连三的出征了。

  他大明的骑兵虽然厉害,但和蒙古骑兵相比还是差了些。

  可如今枪骑兵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蒙古骑兵,这让他不禁有些怦然心动。

  要是他的大明也能有枪骑兵,那对付边疆的蒙古骑兵不要太轻松。

  一想到主播给他大明准备的海量书籍中应该有枪骑兵的相关内容,他就无比期待最后的卖货环节。

  “八里桥失守后,北京无险可守。”

  “9月22日,咸丰见洋人即将兵临城下,便毫不犹豫的带着老婆孩子逃去了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逃跑后留守京城,负责善后的是恭亲王。”

  “9月23日,英国公使和法国公使向恭亲王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释放联军代表等人,并在通州签署条约。”

  “恭亲王拒绝释放人质,并要求联军先退到大沽口外,然后再谈判。”

  “英法公使见恭亲王到了如今地步,还敢和自己讨价还价,并扬言要进攻京城,洗劫北京郊外的皇家园林。”

  “10月6日,恭亲王在反复斟酌后,同意了英法公使提出的放人要求。”

  “但由于同意的太晚,命令下达不及时,英法联军已经洗劫了圆明园。”

  “10月8日,联军代表一行人被释放,英法公使见联军代表一行人遭到清军虐待,怒火中烧,决定以焚毁圆明园作为报复。”

  “在英军焚烧圆明园前,英法联军已经把圆明园内的珍宝搜刮了一空。”

  “但英国公使得势不饶人,坚持要求把圆明园烧了。”

  “对于英国公使的主张,法国公使和法军总指挥都表示不赞同。”

  “不过他们两人反对的理由截然相反,法国公使认为焚毁圆明园会激怒中国人,继而导致谈判破裂。”

  “法军总指挥表示要烧就烧紫禁城,给中国皇帝一个深刻的教训。”

  “三个人吵来吵去,最后决定先焚烧圆明园,然后再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就这样,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圆明园被英军一把大火烧成了残垣断壁。”

  “英军对圆明园动手时,法军也没有闲着,与英军一起趁火打劫,导致万寿山、青漪园、玉泉山等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10月18日,英军毁掉圆明园后,对清政府下达了最后通牒。”

  “通牒的内容可以简单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如果咸丰皇帝再不同意签订条约,那联军就将于10月20日焚毁紫禁城。”

  雍正:咸丰身为大清皇帝逃跑,朕也就不说什么了,可怎么这个恭亲王也这么愚蠢。

  一想到耗费了他毕生心血的圆明园就这么付之一炬,他无比惋惜痛心的同时,对愚蠢的恭亲王异常气愤。

  敌人都打上门来了,在无法战胜敌人的情况下,居然看不清形势和敌人讨价还价,以至于惹恼敌人使得圆明园遭此劫难。

  如果恭亲王同意了敌人放人的要求,他投入毕生精力的圆明园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10月19日,咸丰皇帝得到消息,立即派人向恭亲王传旨,同意和谈。”

  “当天晚上恭亲王收到圣旨后表示,同意英法的一切要求,并与英法分别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

  “条约的内容是在《天津条约》的基础上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并将赔款由400万两增至800万两。”

  “事后沙俄继续趁火打劫,在此前《瑷珲条约》的基础上,将原本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中俄共管地变为独有。”

  “经此一难,清朝损失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至于另一个搅屎棍美国,虽然没有单独与清政府再签订新的条约。”

  “但因为美国在华有片面最惠国待遇,英法俄拿到的各种特权,美国自动享有,所以美国也获利颇多。”

  “签完条约后,英法联军从北京撤军。”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既然都占领了北京,为什么英法不直接灭掉大清呢?”

  “因为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根本就管不了中国人,只能通过扶持傀儡间接控制天津。”

  “联军就来了这么点人,抢劫固然可以,但治理就完全谈不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灭了清朝,其实不利于英法对华开展贸易。”

  “而留着清朝持续割肉,这样才能让英法获利更大。”

  “相比于英法,沙俄由于与清朝接壤,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移民占地盘。”

  “并不会存在无法管理的现象,所以沙俄更热衷于侵占土地。”

  “回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完全可以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翻版。”

  “清政府从头到尾都是稀里糊涂,从皇帝到大臣无一不是昏聩至极。”

  “通过这场战争,清政府的愚昧和落后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

  “由于被打的太惨了,清政府在隔年主动进行了洋务运动。”

  “由于卖国卖得够彻底,清政府也获得了列强的大力支持。”

  “洋务运动加上列强的支持,这为清政府后来消灭太平天国奠定了基础。”

  各朝的老百姓对大清朝廷的愚昧深感痛恨,期待着这混乱的一切早点结束。

  他们身为老百姓,自然清楚深处大清晚期的老百姓生活有多凄苦。

  清朝在接二连三的对外战争中失败,赔偿巨额银子给敌人。

  如此巨额的赔款,最后肯定要老百姓来买单,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他们老百姓。

  只有同为老百姓的他们才能感同身受,深刻明白大清晚期的老百姓过的是什么苦日子。

  各朝的老百姓对清朝晚期的老百姓深表同情,可又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有人能改变这一切。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o.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o.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